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
10月15日,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闭幕。CBD COP15是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的最重要的缔约方大会之一,本次会议包括领导人峰会、部长级圆桌会议以及生态文明论坛和展览。
部长级圆桌会议共分为“生物多样性恢复之路”、“缩小融资差距,确保实施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和“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四个专题。其中,“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圆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与哥伦比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里卡多·何塞·洛萨诺先生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在“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主题会议作引导性发言。他说,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讨论和通过一个雄心勃勃而又切实可行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GBF通过后,最具挑战的是GBF的有效实施。在此背景下,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将发挥关键作用。考虑到大多数生物多样性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10年GBF实施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公平分享和受益。他表示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从而推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建设,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次大会在10月14日至15日举行了生态文明论坛,共分7个不同主题分论坛进行讨论。在主题论坛二“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中,马克平作题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推进机制”的报告。他特别介绍了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各功能区划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与优先保护区域来推动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报告中,马克平还介绍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就地保护情况等。
除应邀作发言和报告外,马克平还协助《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邀请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进行非正式座谈会,就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及其实施听取国内专家的意见。
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