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公众共享自然之美:国家植物园——把植物宝库变为科学之窗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常钦   发表时间:2022-07-06

  编者按:森林为什么是“水库”?大熊猫是怎样取名的?观测星空哪里最合适?……了解自然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学习与认知是行动的基础。

  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科普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去年6月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

  今天,本版推出“把自然讲给你听·特别报道”,带领大家走进科研和科普机构,走近科普工作者,一同倾听科普事业中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趣味。

  世界上最大的种子与最小的种子并列展示:“海椰子”的种子最重的可达25公斤;“斑叶兰”的种子轻若浮尘,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样貌……自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起,开门迎客的科普馆里,活体植物、植物标本、植物科学画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说,科普馆是人们了解植物知识、感知植物文化、参与科普互动的理想场所,“让公众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这是国家植物园的功能所系,也是其魅力所在。”

  植物园内展示的植物大多有牌示,植物的名称、科属、基本用途等一目了然,“还有专家进行专业讲解。”王康介绍,“专家带您识花草”是植物园常年坚持的科普教育活动,“由从事某类植物研究的科研人员担任主讲人,免费讲解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学知识。我们还把专家讲解内容录制成小视频发布,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

  “国家植物园也是游学体验的‘打卡地’。”国家植物园南园执行主任、高级工程师孙国峰介绍,农事体验园里建有自动气象站、简易繁育大棚、滴灌与排涝系统,栽植有60余种果树、近30种蔬菜、20余种其他农作物。

  借助信息技术,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也在加快升级。“下载‘花伴侣’这个APP,对着花草拍一拍,就能自动识别出植物的种类。”国家植物园南园工程师韩小燕说,“花伴侣”深受植物爱好者喜爱,目前已拥有1100多万用户。

  “让迷人的植物宝库成为宝贵的科学之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精神享受。”王康介绍,下一步,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将根据科普规划,向公众推出更多相关展览,丰富多彩的亲子、青少年活动及课程,“希望将来植物园搭建起科普平台,让科学家与公众深入交流,让爱好者更专业,让青少年对植物学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