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内蒙古草原粪甲虫群落变化特征

  粪甲虫是一类嗜粪昆虫的总称,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分解牲畜粪便、促进养分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大环内酯类兽药(ML)的广泛应用,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已有许多研究关注ML残留对粪甲虫的影响,然而在亚洲类似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中科院植物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持续关注当地畜牧业发展,发现近十年来牧户的畜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本地牛逐渐被外来品种牛及其与本地牛无序杂交繁育的后代所取代,当前畜群适应性较差,牧民不得不频繁使用ML(每年至少2次)。为了探明ML应用对粪甲虫的影响,研究人员基于野外控制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比研究了2010年和2020年的粪甲虫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十年间粪甲虫的数量下降了67.3%,优势种由蜉金龟科(Aphodiidae)转变为了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粪甲虫数量与牛粪中的ML残留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于粪甲虫数量的下降可能会影响牛粪的分解速率,研究人员结合样线调查数据分析了34处草原的干牛粪覆盖情况,发现其中有24处草原干牛粪的覆盖率超过了2%,有3处草原干牛粪的覆盖率超过了10%。上述结果首次揭示了ML的大量应用已经改变了我国北方草原上的粪甲虫数量和优势种群,而这一变化正在损害草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 

  该项研究成果于6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植物所苏华博士和许宏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永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hFpycA-Inx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