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承担的中国植物园联盟建设项目子课题“华北地区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在濒危植物野外考察、疑难物种鉴定查证、本土植物迁地保育、自然保护区就地保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种濒危等级进行了修正和调整。以上成果和资料为下一步撰写《京津冀地区植物零灭绝保护计划:本底调查与行动计划》和项目结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濒危植物野外考察方面,我们确认了濒危乔木树种铁木(Ostrya
japonica)在北京的分布,并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为2级。此前,该种仅记载河北东陵有分布,并且多年未再采集到标本。我们在整理旧资料的基础上,发现2005年拍摄于北京密云云岫谷景区的2张照片应该就是铁木。据此,在今年5月份又对云岫谷进行了一次考察,发现铁木居群中成年大树少于10株,并存在一些小树和幼苗。
在疑难物种鉴定查证方面,课题组针对评估会议确定的存疑的442种及种下等级。通过查证标本、野外考察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对一些物种作出如下处理:等级1的物种5种,为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天麻(Gastrodia elata)、蜈蚣兰(Pelatantheria
scolopendrifolia)、狭叶黑三棱(Sparganium
stenophyllum)以及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等级2的物种2种,为山西杓兰(Cypripedium
shanxiense)和锐棱阴山荠(Yinshania
acutangula);等级3的物种3种,为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旌节马先蒿(Pedicularis
sceptrum-carolinum);等级4的物种37种,包括胀果芹(Phlojodicarpus
sibiricus)、宝珠草(Disporum viridescens)、刺蔷薇(Rosa
acicularis)、小升麻(Cimicifuga
japonica)等;等级5的物种52种;另有200种京津冀地区应该不产,14种应为栽培植物,28种不能成立而应作为异名处理。因此,目前仅剩101种尚未得到处理,其中19种属于好种,但在华北地区的分布不确定,另外82种则存在分类问题。
本土植物迁地保育方面,课题组收集整理了京津冀地区5家主要植物园的栽培植物名录,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624种)、北京市植物园(440种)、北京教学植物园(322种)、北京药用植物园(223种)以及石家庄植物园(145种)。合并重复种后,上述5家植物园一共保育了本土植物850种,本土植物保育比例为37.22%(华北地区共有本土植物2284种)。
自然保护区就地保育方面,课题组收集整理了华北地区20个主要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名录。经过名称整合、去除重复后,20个自然保护区一共保育了本土植物1812种,本土植物保育比例为79.33%。
保护区 |
物种数量 |
小五台山 |
1296 |
茅荆坝 |
892 |
百花山 |
834 |
驼梁 |
832 |
河北雾灵山 |
829 |
云蒙山 |
794 |
辽河源 |
793 |
木兰围场 |
746 |
松山 |
719 |
密云雾灵山 |
714 |
滦河上游 |
712 |
老岭(祖山) |
676 |
喇叭沟门 |
607 |
红松洼 |
540 |
八仙山 |
389 |
野鸭湖 |
284 |
汉石桥湿地 |
219 |
衡水湖 |
217 |
黄金海岸 |
43 |
嶂石岩 |
33 |
综上所述,整合迁地保育名录以及就地保育名录的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共保育本土物种1871种,保育比例为81.92%。
此外,课题组在丁香叶忍冬(Lonicera oblata)、紫花杯冠藤(Cynanchum
purpureum)等物种的迁地保育上也获得了较大进展,分别申报了组培快繁方面的专利技术。2014年引种的等级3物种-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和等级5物种-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oides)在植物园的保育条件下在2016年已开花结实。2016年,课题组还对等级2物种-百花山葡萄(Vitis
baihuashanensis)进行了保育。

濒危植物铁木的新发现

疑难物种胀果芹的发现
 
疑难物种瘦脊伪针茅的模式查证与野外考察

野生仅一株的百花山葡萄在植物园的保育

栽培开花的侧金盏花

栽培开花的泡囊草
|